48012 对话「奥创光年」杨海:大模型如电厂,成功品牌将具备产品和内容并行的「双供应链模式」
服务热线: 400-858-9000咨询/投诉热线: 18658148790
国内专业的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
对话「奥创光年」杨海:大模型如电厂,成功品牌将具备产品和内容并行的「双供应链模式」
明亮公司·

苏打

2023/06/26
未来的营销链路和现在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需要提供更深刻的服务。
本文来自于微信公众号“明亮公司”(ID:suchbright),作者:苏打,beplay官网体育注册界经授权发布。

“营销”一词,而今在公众眼中似乎是一个具有心智入侵倾向的代名词。许多人在理智上抗拒它、排斥它,却在行为上不知觉地跟随它、享用它,甚至“服务”于它。

但商业区别于人心,有它自己的逻辑。遵循“硬币另一面”的原则,“明亮公司”与眼下在数字营销领域中服务着100多个头部品牌的AI营销企业奥创光年,进行了一场独家访谈。我们与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OO杨海就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希望能为市场和行业找到一些确定的答案:

-如今,营销尤其是数字化营销,究竟在产业和行业中扮演何种角色?

-内容生产这件事,究竟要被归类为创意,还是可以被标准化生产的对象?

-AIGC/AI在实际应用层面,对普通的“腰部”和“腿部”公司,将带来什么机遇?

“如果用一个比喻形容AIGC带来的改变,我觉得大模型更像一个电厂,相关公司可以在上面嫁接各种‘电器’。电厂和电器相互作用,不断优化电力(算力)和电器的效能。”

在杨海眼中,AI和AIGC对数字营销领域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令“内容”变得可计算、可量化。

他认为,未来,一个成功的品牌将具备产品和内容并行的“双供应链”模式,而通过将内容标签化等手段,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提升品牌端和服务商本身的效率,实现“解放手脚甚至大脑”。传统的营销模式下,“产品供应链”一般比“内容供应链”先行,先有产品再去生产精良的广告片。而AI的加入让内容生产质量和效率大幅提升,未来的生产模式和格局很有可能是“内容供应链”作为先锋部分去测试市场需求,反向引导产品的供应链的工业建模,从而改变现有产业的整体格局。

杨海透露,公司目前约7成员工为研发人员,销售人员反而仅占10%左右。通过不断升级AI/AIGC的应用,截至目前,奥创光年自身已实现50%以上的效率提升,其服务的客户平均投放ROI拉升至少10%以上。

截至目前,公司已成功且持续服务阿里巴巴、天猫超市、欧莱雅、雅诗兰黛、百事、宝洁、国信证*等超100家业内头部品牌,其中全球500强企业的占比居多,涵盖快消、健康、汽车、金融、房产等诸多领域。

天眼查App显示,奥创光年成立于2021年,定位于互联网和相关服务。“明亮公司”独家获悉,尽管公开资料中并未有beplay体育官方网站信息,但成立不到两年间,公司已经有一系列的资本动作。

作为公司联合创始人及COO,杨海加入奥创光年前曾担任雅诗兰黛集团副总裁。在此之前,他还曾历任百事可乐市场总监、可口可乐高级品牌经理、宝洁品牌经理,及阿里巴巴新零售市场及战略负责人。

据了解,另一位联合创始人之一、CEO徐哲,在创立公司前曾任字节跳动飞书产品负责人,全面负责飞书产品及运营工作,带领飞书由一个内部工具壮大为用户超500家企业的产品。

以下为“明亮公司”与杨海的对话内容(有删节)

Q:“明亮公司”

A:杨海奥创光年创始人兼COO

杨海(来源:奥创光年)

01

如今的商业环境中,如何审视营销的效能?

观点:对于希望通过短视频渠道实现增长的品牌而言,平台上的内容以指数级的速度增长,令营销的难度越来越大。技术的加持,将主要解决营销领域“劳动密集”和触达效率变低两个问题。

Q:在大多数人的概念中,关于数字化营销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平台投流、视频反馈这些层面。AI的加入,为营销带来了哪些显著变化?

A:营销的起点是挖掘目标人群的购买需求。但伴随渠道碎片化和消费需求愈发复杂,如何准确找到与目标消费群体沟通的信息,成为当前营销人员面临的主要问题。

行业内原来一直讲‘marketingisaboutartandscience’,art指创意表达,即通过创意把一个品牌的内涵表达出来;science则指品牌如何科学性、结构性地将信息传递给消费者。目前看来,science的部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到对创意的表达。

实际上,创意部分也被称为品牌内容。品牌最后都要指向向消费者销售产品,但消费者在购买之前,先要被内容触动,然后才会产生购买行为。而这部分的‘漏斗’很大——通常,当我们触达100万人,实际产生购买的可能只有1万人。这意味着,今天的销售人员需要将矩阵做得非常大,而且会因为渠道和内容来源多样化,产生巨大的工作量。

以前,这件事是靠人的“经验”来完成的,导致营销行业变成一个人力密集型的行业。如果仔细观察某些公司的部门设置,会发现营销团队往往非常庞大,甚至已经变成一个单独的生产链,加上外包可能都不够用。不仅如此,当环境对精细化运营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营销部分的体量还会继续增加。

曾经有个新锐品牌的创始人很苦恼地跟我讲,现在他的营销团队规模已经过百人,如果销售额再扩大10倍,难道营销人员也要增加到10倍吗?

所以,这种靠人力驱动的方式,更新速度慢且无法被复制,在营销领域的效率变得越来越低。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不把基础的部分用机器完成呢,人工智能如今完全可以做这些事情啊。

Q:用机器和科技解放双手。

A:我们公司有一个理念,叫做‘让人类智慧聚焦创造’。因为我们觉得那些重复性的劳动、那些不必要的琐碎事情,占据了太多精神和情绪资源。

举个例子,我在创业之前,曾任职雅诗兰黛的中国区副总裁。当时我的团队有大几百号人,但市场部负责内容的团队离职率非常高。那些员工资历都非常好,名校背景,各有追求。当时我因为要经常和美国同事开会,所以离开办公室比较晚。几乎每天我走的时候,他们都还没有下班,因为要复盘当天投放完之后的内容,体力超透支。

但这件事情是非常不正常的,营销部门应该是最有创造能力的部门,却每天被消磨在这些细碎繁琐的密集劳动中。真正的品牌运作方式应该是聚焦商品本身,然后把理解和触达消费者的任务交给专业的、更有效率的主体,并且让机器来完成那些价值较低的部分,这是我们一直想且一直在做的事情。

我们成立第一天就在讲AIGC,但那时候大家没有具象的概念。今年开始,大家的认知逐渐清晰,而且全世界的氛围都开始起来。对于我们而言,不仅是国内业务拓展,全球范围内进行相关合作和竞争也将变成趋势。

可以预见,我们的压力会逐渐变大,因为随着AI进行内容创作的能力越来越强,全世界的同行都会携自己的AI能力加入进来。如今,AI能做的事情已经稍微超出我们的想象了,未来会更多。但归根结底,用我们的能力帮助品牌提升业务效率和业务价值,是非常有价值的。

Q:您提到在雅诗兰黛时,发现团队进入比较疲惫的状态。这个时间点大致是几年前?

A:大概三年前,短视频的爆发快速催生了这种需求,但那时候行业中并没有提供匹配这种需求的公司。

这也是我决定创业的一个契机。成立奥创之前,我们曾调研过上百个客户,他们都面临一个共性的难题——短视频兴起后,市场部生产内容的周期较此前的图文周期大幅缩减,存货周期基本在3-7天,这意味着内容生产者几乎每天都要更新。而且抖音、快手、小红书等不同平台的要求又不一样,对视频创意和质量的要求更高、更立体,导致员工的工作内容变得非常复杂,且工作量骤增。

但这种趋势未来一定会愈演愈烈,触达和说服消费者的链路会越来越难。所以我判断,这个‘痛点’会越来越痛。

Q:所以,进入短视频时代后,内容创作较图文时代难度是增加了一个量级。

A:我们目前也有图文类的工具,但短视频相对更难且需求的优先级更高。坦白讲,如果堆人力的话,图文的难度是勉强可以应付的,但纯人力的话,完全无法解决视频的问题。

不仅如此,AIGC本身也存在这个问题,相对图文,处理视频现阶段对它而言也更加困难。所以这是我们希望去进化的方向和解决的痛点。

02

AI/AIGC是否能推进内容创作该部分的标准化?

观点:内容创作包含很多环节,技术上的突破完全可以用于减少前期的统计、分析等人力成本,甚至对于创意部分,也可以通过训练,增加AI的“内容洞察”能力。这个过程中,作为资源的数据,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Q:我们有提出一个“AI全链路内容工厂”的概念,这在业内似乎是比较新的一种服务方式,它的独特性是什么?

A:AI全链路工厂包括三个大的模块,内容资产管理、内容自动化生产和内容洞察。

内容资产管理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的基础逻辑是将图文和视频视为资产,而非枯燥的文件,所以,需要一个‘银行’将其存储起来。

那么这就会遇到存和取的问题。但作为一种数字资产,客户在调取的时候,要求就会复杂很多,例如,客户想知道自己的产品更匹配何种人群、哪些类型的视频更受欢迎,等等。如果要方便客户调取,那么存储的时候就要进行结构化,我们内部称之为‘标签’——我们把输入的所有内容都进行打标,什么样的内容要以什么方式存入,匹配什么储存结构、用什么展现形式,通过简单搜索如何迅速调取相应的内容——我们整个做了一个内容资产管理化平台。

比如桌上一堆东西,你想拿一张湿巾纸,大脑会迅速识别出纸巾盒,然后指挥手臂精准抽出一张纸巾。未来在AI的加持下,客户调取内容资产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且匹配越来越精准,这样就可以真正实现内容盘活,并且大大提升其复用价值。这是我们正在努力的事情。

第二大模块是内容的自动化生成。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帮许多品牌在内容生成上解决了很大一部分的生产力不足的问题。比如,客户想要针对不同平台,投放10条短视频,这些视频需要在各个渠道匹配不同的混剪方式和投放模式。这个事情对于人力而言可能会觉得又烦又累,但我们的AI工具已经可以帮品牌将这部分工作很好地完成了。

而且机器没有生产瓶颈,只要接收到指令,运作起来又快、又好、又便宜。我们同时也会对资产库里的内容进行盘活,加入原生型、风格化、3D建模等生产方式。通过累计原始素材,叠加不断产生的新内容,我们的资产库会越来越丰富,从而影响到投放,令其变得越来越精准,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内容。

奥创AI内容生产的另一个作用在于“效果可视化”,其实是改变了市场人的决策流程,传统的决策流程是市场人去进行bigidea的创意,然后由创意公司去完成执行,通常要创意最终生产完成才能确认是否符合自己最初bigidea的设想,时间一般1-2个月。而AI参与内容的生产,能让市场人通过简单prompt看到自己想要呈现的视频效果雏形,并可以通过prompt调整,随时调整可视化的内容产出,更灵活地让bigidea实现。

第三个部分是我们正在做的内容洞察。如今,市面上每天都在涌现出海量的内容,如何去判断哪些是好内容?如果发现好内容,我们如何去仿制?又应该follow哪些要点?之前,这部分工作是由人力来进行判断和完成的,而我们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去进行更多辅助,帮助品牌制定内容策略。

如果说内容的资产管理和自动化生成,是解放了营销的手和脚,那么内容洞察将会慢慢变成‘头脑’,我们认为这才是一个‘全链路’应该有的样子。

Q:投放也是我们现在提供的服务之一,内容洞察对这个业务影响大吗?

A:内容投放的动作未必要做很大,我们更加专注于数据回流以后,能持续实现对内容的优化。

以前,投流关注的点更多聚焦于人群和价格,但内容却有限,‘子弹’不足。所以,投放的内容是当前最需要优化的对象。比如针对学生和白领,品牌去进行沟通的内容肯定是需要差异化的,所谓‘一面千人’。

从效果来看,内容优化后会反向驱动投流的手段更多,效率拉升更好。

Q:以我们目前的数字化水平看,在业内有竞争者吗?

A:传统的设计公司,主打人多、价格低,但质量难以提升;另一种是技术能力稍强一些的公司,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剪辑,但呈现效果不佳,比如视频会因为卡帧、跳帧,导致观感不流畅。

从目前的制作水平看,我们的交付质量应该是属于国内第一梯队。因为我们确实在研发层面投入了大量成本。

Q:研发投入有多大?

A:以公司目前不足200人的规模计,研发人员的比例大约占到70%,整体产研投入非常大。我们的产研同学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对包括全链路生产在内的模型和工具进行优化和精进。

我可以稍微讲一些细节。实际上,这个过程一方面会涉及到你对市面上内容的理解,比如一段视频中,有画面、有人物、有口播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模型对所有元素进行精准区分并归类;另一方面,它还要对视频传达的情绪进行理解,专业术语叫做多模态理解,比如其中的文案、音乐等细节。

理解之后如何进行更好的内容表达呢?这当中是有一个模型的,也是我们花费了很多精力搭建的对象——我输入信息进去,它接收到数据后,要如何进行生产准备,甚至进行生产指导。

今天大家都在讲大模型,其实都是在做这件事情。这点很重要,模型在接受和理解信息方面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让它能够提炼思路,反过来进行生产指导,是很多公司做不到的。

Q:我理解大模型的算力、算法和数据三个要素中,对于应用层面而言,可能数据是更重要的元素。我们如何解决数据资源的问题?

A:总体而言,我们现在数据库资源库有足够多的数据来训练这个模型。

首先因为我们本身也是平台的服务商,同时又不断和很多品牌进行深度合作,他们会不断丰富我们的数据资产。从业内看,同类公司中我们的数据量整体而言是非常高的。

另外,我理解的数据包括数量和质量两个指标。数量上我们保持行业领先水平,而质量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因为品牌客户质量更好。而且几年积累下来,我们在短视频赛道也积累了很高量级的内容资源。

对于一个科技公司而言,这就是护城河。你做得越细、算法模型越成熟,其他人就越是无法超越。我们现在要集中精力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深挖品牌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提升自身的能力,去适配这些特殊的细化需求,帮助他们解决更多问题。

Q:看到贵公司有相关的DAM系统(数字资产管理系统),AI+DAM和传统的DAM系统有什么差别?

A:这个系统其实主要关注AI在设计深度上,参与的程度。

此前的工具大多仅从文件角度对内容进行理解,AI加入后,我们可以对画面的单个信息片段进行分析,所以相对而言,AI+DAM对内容理解的颗粒度会更细。也因为更细化的理解能力,该系统无论在模型训练还是业务推动方面,能够发挥的空间就会更大一些。

Q:就奥创本身而言,AI/AIGC的渗透增加后,是否也有较为明显的效率提升?

A:我们确实有测算过,仅人力角度,效率提升便达50%以上。

比如在传统DAM的系统下,服务20个客户需要20个人,在新的AI环境下,20个人可以服务大约40-50个客户,服务的客户数量可以成倍的增长。因为按照我们全链路的路径,很多环节不需要放人,只需工具和AI能力即可。

所以我们大约7成人员都在产研端,实际的销售人员可能只有10%多一些。未来再扩容后,基本还是会按照这一比例。

另一个判断效率提升的点是缩短交付周期。例如同样是6个人的项目组,同等体量的项目以前需要一个月,现在则可以按照周的维度进行,而原来按周交付的项目则可以缩短至以天计算。

Q:所以公司目前其实不太缺客户。

A:我们会有选择性地服务客户,一般只服务行业的领头公司,目前的策略还是希望将头部的标杆客户做到极致。因为大客户对算法模型的理解更深刻,要求也更高。我们希望先修炼‘内功’,将大客户服务好后,服务中型和小型客户大多只需要复制即可,这样效率比较高,路径也更科学。

03

AIGC/AI在实际应用层面,对普通公司将带来什么机遇?

观点:由于商业数据的相对封闭,大模型在商业领域的应用尚非常初级。它应该是一个电厂,提供基础的电力,去供养链条上的相关公司作为电器,从中获得动能。未来,产品和内容将成为品牌在生产上的“双供应链”,内容营销将越来越重要。

Q:AIGC的到来,对于公司而言,在基础生产层面改变更多些,还是创新层面的影响更多些?

A:现在的大模型更多是toC向的,基于自然语义,其数据没有经过商业训练,但toB向的、更加针对商业需求的模型,是我们希望努力的方向。

通常,商业信息一般都是闭环的,所以公域很难获取。但模型又需要大量的数据喂养,所以我们希望能通过自身数据库的积累,逐渐将对商业、数据和人群的理解加入到自身的模型中,去训练它成为一个更好的商业化产品。

Q:目前我们服务的客户,通过AI/AIGC的加持实现的效率提升,是否有些量化的数据?

A:通常我们在判断自身的服务对客户的积极影响时,一个指标是效果提升,另一个指标效率提升,即ROI(投入产出比)。前者比较难量化,但就后者而言,目前与我们合作的品牌,ROI提升的部分至少都在10%以上。

Q:当前覆盖的行业涉及哪些?

A:头部的快消企业比较多,包括美妆、食品、健康等,最近在着力拓展服饰。另外大类上今年拓展了小家电、汽车、金融、房产等。总体而言,目前的行业覆盖比较广泛。

其中美妆客户的需求相对比较多,但要求也更高,对于制作的精良度较为苛刻;小家电领域比较特别,我们接到许多近两年增长很快的品类品牌,例如头部按摩仪、颈椎按摩仪、护眼仪器、按摩椅等健康属性更加强的类别。

Q:对AI营销行业的市场规模有过估算吗?

A:以目前整体市场规模约1万亿计算,其中内容生产的部分约占20%,即2000亿。如果AI相关的生产部分能够渗透10%,那将是200亿的体量。对于行业内的相关公司而言,成长到营收百亿规模还是很有机会的。而百亿营收对公司价值的提升,将是倍数级的增长。

我们发现一个变化是,很多新品牌的管理者,正在发生观念上的进化,他们开始希望将营销交给专业公司,尤其是业内头部公司,而自己专注于产品。

以前,很多企业会有‘核心资产焦虑症’,担心将这部分外包后积累的资源会被盗取或者流失。所以我们提出‘资产化’的解决方案,即我们只提供工具和培训,帮助对方提升效率,但系统内的数据、资源、方法都会保留在公司手里——我走了,模型还在,工具还在,资产还在,并内化成品牌自有资产和能力的一部分。

Q:消费行业的状况今年不太乐观,这对于公司而言是危还是机?

A:营销永远是个放大器。你有好的东西,我们帮你放大、找到最好的效率提升路径。但如果产品本身或者公司运营有问题的,仅靠营销肯定是无法解决的。

一个行业再衰退,也依然会有人做得‘稍好一些’。我们希望帮助这些具备实力和能力的企业,找到更多相对竞争优势,和他们一起成长,为经济发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

Q:作为创始人之一,希望公司未来在哪些方面再精进一些?

A:我觉得未来一定会产生更多新的营销场景,我很期待这件事情的发生。

这意味着,未来的营销链路和现在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需要提供更深刻的服务。例如,内容会先于新品上市,即品牌可能先设计一个概念,快速投放到市场中观察反馈,然后通过收集的数据去决定产品形态并调整供应链。

换句话说,品牌端的生产将会形成‘双供应链’模式,一条是商品供应链,一条叫做内容供应链。而内容供应链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因为产品在触达消费者之前,首先需要将品牌内容传递给消费者,形成认知和心智,才会引发购买行为。以前我们践行产品先行、辅助内容,未来很可能会发生倒转,即内容先行,对产品进行优化。当然,这种模式也将倒逼产品供应链不断柔性化,并进行效率变革。

实际上,很多公司已经在这样做了,比如某领先的跨境女装平台。因为一直保持自己的产品能够快速抵达消费端,他们的产品上架后,退货率是非常低的。尽管引入这样一套系统价格不菲,但与退货率持续降低带来的收益相比,这些投入是非常积极的。

再比如数字人,未来伴随模型对背后语料库的喂养,数字人将突破直播范围,变得可以流利互动,甚至应用到客服场景。这些都是可能会替代现在某些业务流程的新机遇。

Q:作为本次访谈的结语,如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当前AIGC带来的改变,会如何表达?

A:我会将今天的大模型视为一个电厂,我们这些相关联的公司可以在上面嫁接各种电器,并通过使用这些电器,不断调整电厂的算力,从而获得更适配的电力。

但这个过程需要行业共创,需要我们和品牌紧密绑定,去做定向开发和定向生产。

这不是一个营销噱头,这是一件对品牌业务链路有实际价值的事情,他们可以通过我们提供的参考,重新审视和规划自身的发展路径,并越来越主动积极地拥抱这种合作关系。

我想,这才是AIGC对于商业和行业真正的价值所在。

AI 大模型 营销
评论
还可输入 300个字
400-858-9000
免费服务热线
kefu@trjcn.com
邮箱
09:00--20:00
服务时间
18658148790
投诉电话
beplay官网体育注册界App下载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浙江beplay官网体育注册界科技有限公司(www.jucoop.com) 版权所有 | ICP经营许可证:浙B2-20190547 | 浙ICP备10204252号-1|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00759号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街道西溪路698号15号楼509室
浙江beplay官网体育注册界科技有限公司trjcn.com版权所有 | 用户协议| 隐私条款| 用户权限
应用版本:V 2.7.8| 更新日期: 2022-01-21
安全联盟
在线客服
手机APP
微信订阅